《论语》之智慧之道-
马袁: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什么意思
18833394118知通“智”,智慧之道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
娄尹: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9349387951意思是: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为政》第4章。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崔民:我从论语中学会了什么作文600字
13384795647智慧之道:我一直很崇拜古人的智慧,它们条件没有当今社会的优越,却能留下惊人的文化和遗产,比如秦始皇修建陵墓、长城;历史上的草船借箭、完璧归赵;唐诗宋词等等这些无不流露出古代人们超人的智慧,都令我们现代人敬仰崇拜.于丹说:《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人生的真正成功不在...
丘庙:《论语》之“四绝”
14762884932《论语》中的“四绝”深解:孔子的智慧修身之道 孔子以他卓越的智慧,提出了“绝四”的理念,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四点并非禁止,而是对个人修养的极高要求,象征着从内心深处的割舍与超越,引导我们走向真正的圣人之道。首先,孔子强调的是“毋意”,这里的“意”并非通常的猜测或想象,...
夹菲:论语中体现孔子哪些智慧
156235159891. 仁爱之道:孔子将仁视为道德的巅峰,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倡导相互理解和包容。《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篇章,体现了孔子倡导的互相尊重、和谐共处的理念。2. 中庸之道:孔子提倡中庸,反对极端,主张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寻求平衡与和谐。他认为,只有遵循中庸之道,才能达到真正...
石缪:“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什么意思?
18560202711意思:孔圣人中庸智慧之道已达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对外界人或物都通达和顺,所以圣人不思而晓了。读音:zhī zhī zhī zhì ,bú sī ér dé yě 出处:《论语·庸也》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
牧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谁说得?
15078912920此话出自《论语》,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知:此句有五个“知”字,前四个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同“智”,聪明。【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评析】这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政仲:02 《论语》的始终:周而复始之道
18666504241儒家经典《论语》的深远智慧,始于终,循环不息,揭示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深刻关联。 孔子的教诲如基石,他说:“不理解天命,无法成为君子;不遵循礼法,无法在社会立足;不明了言语的真谛,无法真正理解他人。”[20.3]《论语》的终章,如同一部永恒的指南,首尾相接,揭示了君子之道的循环与连贯...
仲闵:《论语》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15530602244智 《论语》中,“智”都作“知”。因此,《论语》中的“知”字,有些是“知识”“知、道”的“知”,有些则是“智慧”之“智”,读音、意思全不一样。《宪问》中,孔子云,君子之道三,其一即是“知者不惑”。孔子“四十而不惑”,也就是说,他四十岁时就成了智者。不惑”是无所疑惑之意。“智”即是“...
包建: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
15022348804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白话译文: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