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杰克森《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读后感写法:
当人们读到一则材料,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会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而产生一些感触、联想和体会,把这些感受行之于文,便是读后感.读后感写作训练是把范文讲读和写作训练两个环节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
下面就从读后感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读是基础.读后感包括“读和感”两个部分.“读”是“感”的基础,“感”因“读”而触发,没有“读”也就无所谓“感”,所以读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读原作,准确全面地把握原作写作意图和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原作恰当的引述.为下面的“感”酝酿情感,使“感”有坚定的基础,这样不但有助于立论的确立,而且本身就是为立论服务的一个有力的论据.离开了对原文思想核心的理解和掌握,读后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缺乏高度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写作时往往陷入对原文冗长的复述而喧宾夺主,对原文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则是学生写读后感的通病
其次,感是核心.这里的感,既不是离开原文的空发议论,也不是对原作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观念的启迪下产生的新的观念,是心灵的闪光,是认识的飞跃.一般地说,读后感的“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通过对原文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来表现作者认识的深化.
什么是教育?教育,乃民族之本。看一个民族的现在和将来,只需看他的教育,教育是一个民族生命活力之表现,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衰则民族衰。
什么是教育?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有自己的“语录”,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康德认为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亚米契斯说:“教育是爱的教育”。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种种释义,各有千秋,作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对于认清教育的本质、明确自己的职能和职责、找准前进的方向是大有好处的。因为没有理性的自觉,是不可能在实践中做个自觉而清醒的教育者的。最近,我认真阅读了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受益匪浅,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
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雅斯贝尔斯认为,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有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遗憾的是我国现行教育,只重视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却淡薄了人的灵魂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张旗鼓地在开展素质教育,暗地里却是实实在在地在抓“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从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到教育的体制建构都无不以升学率为中心、为目标。教育所固有的神圣职责,如:德性的彰显、人格的培育、生命的完善、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创造潜能的开发等等全都萎缩甚至被取消。教育不传道、不育人,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注重生命境界的提升,不注人格精神的塑造,不注重人文关怀的培育,而只着眼对“工具”的打磨。教育所最终完成的不是对人的德性、人格和精神生命的培育,而是把人塑造成工具——没有精神没有灵魂的工具。从而使教育导致人的异化,而不是使人性趋于完善生命趋于完美。今年发生的一连串伤害事故,深层思考,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的失败与悲哀。
二、教育的源泉是真正权威,在权威中自由生存。
雅斯贝尔斯认为,对权威的信仰首先是教育的唯一来源和教育的实质。没有权威的不断生成,即便他已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语言和思维的主人,但他却仍处在被弃置的空无一物的可能性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只有虚无紧紧尾随着他。真正的权威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一旦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消失,外在的权威也随之逝去。权威维系着人类内在自由的、面向成长着的行动。没有权威,团体生活、共同精神、国民教育、军事秩序、国家与法律效用都是不可能的。权威既来自于外部,但同时它又总是发自于人们的内心中。只有当个人的权威让大全发挥效用,每次命令都听从于大全时,一个人的权威才成其为可能。真正的权威也只有经由与它相关的自由才能建立。自由与权威之间的张力在于,双方都是以对方为存在的依据,失去任何一方。那么自由就将转换成混乱,而权威则意味着专制。权威是在历史现实中已成形的真理统一的谜语,出自所有大全样式的真理而与负载真理和拥有力量的最高级人类相遇,是真正权威的本质。权威是真实的,但却不是绝对的。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自由,让他们自己明白学习的动机,并不是出于服从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它们将心甘情愿地尊重能令他们学到知识的教师,并且敬爱那些以德服人而不滥用权威的教师。假如学校里游荡着权威的幽灵,对此学生也不反抗的话,那么,权威的思想将深深地印在他们稚嫩可塑的本质里,而几乎不可变更。将来这样的学生在下意识里只知道服从与固执,却不懂得怎样自由地生活。反思我们的教育,权威主要来自于外部,更多的是一种权力,在这种权威的笼罩下,只有服从,却没有自由的存在。
三、教育离不开语言与文化,教育是一种理性的陶冶过程。
雅斯贝尔斯认为,要成为人,须靠语言的传承方能达到,因为精神遗产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传给我们。俗话说的好:“语言替我而思。”学习语言可以在无形中扩大个人的精神财富。卡尔大帝说过一句话:“我掌握多少种语言,我就可以成为多少种人。”每个人都必须学习语言,但重要的是语言的间接学习,即要熟悉书本上所描写的事物,事物的特性显露在表达这种事物的语言特性上,对事物的了解愈深入,其语言表达的水准愈高。语言的意义来自传承、社会和不断重复地听与理解。一般地说,一个人要精通一门学科就需付出毕生的精力,在语言方面则是母语。一个人通过思考的自我教育方式获得前人流传下来的研究成果,而这些研究成果不能简单地作为一成不变的学习对象。学习是德行的保存。孔子所谓的学习,其先决条件在于学生的修养,否则是不会学成的。真正的学习是以不停的奋斗来克服不可避免的困难,人若不学,其他的德行就不清楚而失真:“好仁不好学,其蔽业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我国是礼义文教之邦,在人类各大文明形态中,中华文明以重视教育而独树一帜。对教育的重视型构出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固有的自性特质。圣人孔子综合三代,继往开来,修《诗》、《书》,订《礼》、《乐》,赞《周易》,承接了源自上古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传统,集其大成,被后人奉为“先师”。没有孔子就没有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无数的往圣先师才是创造中华文明史的真正的原动力。正因为如此,“师”才有了仅次于“天地君亲”的神圣地位而被人们所供奉。“师”所承担的正是“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对真理意识的培植通过了人类后天习得的陶冶过程,在陶冶过程中,首先要追问人们是怎样看待经验和理解世界上的事物的,又是怎样将具体知识传承于我们的。理性的陶冶是方法论意义上实在掌握的训练,所有的规定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们却飘浮在空中,通过具有一定质量的培养过程,扩展意识就得到了陶冶,其中人们也就相应地形成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不是仅仅获得具有内涵的知识。陶冶是一种生活型式,同时陶冶又是交流、唤醒和自我实现的中介。陶冶在活动中完成,目标是全面的造就人,铸造人的本质。占有知识并不等于陶冶,陶冶不是天生的,它是与传承、教育、家庭的祖先、团体的本质有关。正是在陶冶的过程中,人的内在精神才被真正唤醒。一个民族的精神层次是由这一民族的陶冶方式所决定的,究竟有多少人受到陶冶,人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敬畏心来对待陶冶的本质,这些都可以作为衡量一个民族精神层次的标准。陶冶是已形成意识的真实再现,陶冶的行动就是思考的行动,陶冶使得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所谓有教养的人,即按一定时代的理想所陶冶的人,从古到今,人们总是把陶冶的后果作为一种要求社会特权的资格。陶冶是每个人获得知识和重新塑造自己的天地,只有世界作为最终的此在时,陶冶才成为终极的东西,陶冶被原初所创造和承担,而最终又被存在所冲破。在高层次的陶冶中,尽管有存在消解的趋向,但它同时又是达到最明晰判断的条件。
“我们是随随便便地使用“爱”这个字、没有什么严肃的意图吗?我不敢肯定.我觉得我们的意思是我们感到与那些自己承认喜爱的东西很亲近.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认同它们.我们拥有它们,它们变成“我们的”,我们赞成的东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形式的情感减少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分离,它们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这正是教育的主要目标.…….
在理想的条件下,以这样或者那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爱的情感啊触动了我们教育经验的所有组件.它附着在了人、正在研究的材料和整体的经验本身.另外,对于学生和老师,它都发挥了一样的作用,或者可以发挥一样的作用.没有多种形式的情感表达,教育会失去其很多的吸引力,它的终极意义会被剥夺.……
教师显然不仅仅可以喜爱个别学生,在工作的其他方面,他们也会有类似的感受,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情感.在最基本的分类下,单个教师喜爱的主要有她所教的人、所教的内容和所教的方式.当然,在理想的情况下,他对三个方面都有同样的热情,但是,这一令人愉悦的安排不会总是出现,他可能爱其中的一个方面更甚于其他两个方面,这些差异会影响他选择成为的教师类型.
张克森主要作品
张克森的创作生涯始于1976年,他以《牧场新春》参加了全国美展,并由天津、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在1978年,张克森的《大江歌罢掉头东》参展天津美展,并被天津觉悟社旧址纪念馆收藏。1979年,他的《早晨》和《春潮》在建国30周年美展中展出,《早晨》被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1980年,张克森的《丰年》参与...
J.J.辛克森谁又他的资料
J.J.辛克森出生于1966年,成长于一个热爱电影的家庭。他从小就展现出了对电影制作的浓厚兴趣,并通过自学和实践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电影制作经验。他的导演风格独特,擅长将科幻、悬疑和动作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令人难以忘怀的视听盛宴。作为一位导演,J.J.辛克森的作品包括《迷失》、《星际迷航》...
苏丹·克森第一巨人
2009年9月16日,伦敦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因为吉尼斯世界纪录评委会在此宣布,土耳其男子苏丹·克森以一项新的纪录成为了“世界第一高人”。他的身高惊人地达到了2.465米,这一成绩超越了之前鲍喜顺的记录,增加了10.5厘米,确立了他在巨人世界的至高地位。为了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总...
《走出非洲》:一个女人的史诗
《走出非洲》改编自丹麦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的同名自传体小说,和原著散文化的笔触不同,电影堪称史诗,不仅是非洲大陆的风光从文字到影像所传达的直观的壮美,原著里蜻蜓点水的爱情在电影里成了主题,配乐的悠远也为电影增加视听享受,最根本的我想应该是,任何一个挥洒热情倾尽所有去爱的人,都堪称史诗...
索伦·克拉雅布克森作品年表
Sol伦·克拉雅布克森作品年表索伦·克拉雅布克森的导演生涯中,他创作了多部备受关注的电影作品,其中包括2008年的顶级阴谋《Det som ingen ved》。在2004年,他推出了犯罪冒险片《Ørnen: En krimi-odyssé》。紧接着,他的早期作品《Skagerrak》在2003年呈现了甜蜜的美梦。1999年的《Mifunes si...
苏丹·克森的个人经历
宣传即将面世的2010年版《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克森受邀来到英国。这是克森有生以来第一次离开土耳其。走在伦敦街头,他仿佛是置身小人国的巨人,引来路人驻足围观。克森在泰晤士河畔以伦敦塔桥为背景让摄影师拍照。9岁男孩马利·布拉德伯里说:“他站立着就像一座塔。他大概需要把路灯当作拐杖。”
索伦·克拉雅布克森人物简介
索伦·克拉雅布克森,1947年出生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涉足领域广泛,包括作词、作曲和导演。他的学术之路独特,最初在电视行业起步,后来远赴捷克布拉格专攻纪录片的制作。1972年回归丹麦后,他的职业生涯转向多元化,先是为电台主持儿童节目,随后投身电视和电影制作。1978年,他的...
《刺客信条》奥德赛提洛同盟神教成员是?
一、血脉崇拜者: [全视者]伊俄卡斯芯 所在地:希俄斯——阿提密斯的狩猎森林——阿那法拖遗迹。二、提洛同盟 [禁欲者]伊欧巴提斯 所在地:利姆诺斯——绿色都市——领袖官邸。三、神教群英:[传奇]埃克齐亚斯 所在地:目前不知所在地。但他是佣兵,当有红头猎杀时候会来追杀你。四、神教群英:迪昂...
《走出非洲》— 我们只是生命中的过客
《走出非洲》是环球影业出品的爱情片,由西德尼·波拉克执导,梅丽尔·斯特里普,罗伯特·雷德福等主演。1985年12月10日,该片在美国上映。该片改编自凯伦·布里克森的同名自传体小说。该影片讲述了凯伦为了得到一个男爵夫人的称号而远嫁肯尼亚,后来她跟英国探险家邓尼斯产生感情的故事。1986年,影片获得第...
毛姆《三个胖女人》:在欲望与自律的对抗中考验人性
《三个胖女人》是毛姆的短篇小说,向我们讲述了三个胖女人之间的友谊,也通过欲望与克制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弱点。故事的主角是三个胖女人:希克森小姐、里奇曼太太和萨克利夫太太,她们因为相同的年龄(都是四十岁左右)、相似的遭遇(感情不顺)、相同的爱好(喜欢桥牌)、共同的目标(努力减肥)而相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