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街网

西安事变简介?

www.tangstreet.cn    2025.05.20
西安事变故事简介200

简介: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
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扩展资料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
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扩展资料:

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5年以后红军经长征达到陕北,在陕甘根据地站稳了脚跟,成为国民党的威胁。因此蒋介石多次严令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围剿红军。而张杨二人认识到日本是中国最大的敌人后,并不积极围剿红军,而且前几次围剿都打了败仗,所以对蒋介石的命令总是阳奉阴违。因此1936年12月蒋介石亲自到西安督师。张杨趁机苦谏,联共抗日,但被委员长训斥。后二人不得已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兵谏,软禁蒋介石,逼蒋抗日。形势非常紧张。国内亲日派活动上蹿下跳,美英派则积极斡旋,战和命系一悬。在中共的积极努力下,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但遭软禁而结束。但是此后国共内战大体停止,第二次国共合作也初步形成。所以张杨的功劳天地可鉴,共产党的民族大局眼光也值得肯定,蒋介石的态度转变也是应该予以肯定的。有了内部的团结,才有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

西安事变简介
西安事变纪念日
时间:12月12日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和解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1935年,蒋介石调张学良到陕西“剿共”。在战场上,东北军近三个精锐师被歼,损失惨重。蒋介石趁机取消了这三个师的番号。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打回老家去人”的救亡口号,深受东北军下级官兵的欢迎。他们自动停止和红军作战,并同红军联欢。1936年12月,蒋介石到西安,威逼张学良、杨虎城执行“剿共”计划。张杨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都遭到无理训斥。他们于12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时间经过:
1935年以后红军经长征达到陕北,在陕甘根据地站稳了脚跟,成为国民党的威胁。因此蒋介石多次严令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围剿红军。而张杨二人认识到日本是中国最大的敌人后,并不积极围剿红军,而且前几次围剿都打了败仗,所以对蒋介石的命令总是阳奉阴违。因此1936年12月蒋介石亲自到西安督师。张杨趁机苦谏,联共抗日,但被委员长训斥。后二人不得已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兵谏,软禁蒋介石,逼蒋抗日。形势非常紧张。国内亲日派活动上蹿下跳,美英派则积极斡旋,战和命系一悬。在中共的积极努力下,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但遭软禁而结束。但是此后国共内战大体停止,第二次国共合作也初步形成。所以张杨的功劳天地可鉴,共产党的民族大局眼光也值得肯定,蒋介石的态度转变也是应该予以肯定的。有了内部的团结,才有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

推荐连接: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0779/7658664.htm?wtp=tt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九一八事变简介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起点。以下是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简介:事件背景与起因: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了一起阴谋,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故意嫁祸于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日军炮轰了中国东北...

关于918事变简介100字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

西安事变简介
西安事变简介如下:事件名称与时间: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事件发起人与目的:由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他们的目的是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因此在西安发动“兵谏”。事件和平解决: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西安事变...

412事变简介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蒋介石叛变革命的标志,发生于1927年4月12日,以下为你简单介绍:事件背景: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推动大革命兴起并发展,北伐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高涨引起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恐慌。蒋介石为实现独裁野心,与帝国主义、江浙财阀和上海流氓头子勾结,妄图清党反共。阴谋策划:1927...

九八一事变简介50字
1、“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回果,答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2、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简介20字左右
九一八事变指1931年9月18日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线。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

813事变简介50字左右
八一三"事变,又称 "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继七七事变以后,1937年8月13日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烈战斗,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即第二次上海事变。八·一三事变以后,日军对上海的进攻直接威胁着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南京,也威胁到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这...

卢沟桥事变简介
卢沟桥事变简介 七七卢沟桥事变 1、事件简介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7日发生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亦称芦沟桥)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全面对华...

九一八事变简介
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 ,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 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 ,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

八一三事变的资料简介
八一三事变,又称上海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扩大侵华而在上海发动的一场重要事件。以下是关于八一三事变的资料简介:1. 事变的导火索:1937年8月9日,日本驻上海海陆两军长官强行冲入虹桥机场,并被机场卫兵击毙。此事违反了国际法,导致事态升级。2. 事变的扩大:在虹桥事件后,日本军方拒绝外交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