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街网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是皇帝吗

www.tangstreet.cn    2025.05.23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是皇帝吗?

不是,他们是诸侯。也就是“公”一级,比“王”低一级。
楚庄王是自封,所以严格讲还是诸侯。
皇帝一词出现于秦始皇,意为“功盖三皇,德超五帝”。

史称:春秋五霸
有二说,一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楚庄王;一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现多采用后一种说法。

不是
中国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嬴政,在此之前没有“皇帝”。
秦始皇以前最高统治者称为“王”,包括夏朝、商朝、周朝三个朝代的最高统治者,都应该叫夏王、商王、周王,而不叫皇帝。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周朝时候的诸侯,也就是要比周王还要低,当然更不可能是皇帝。
齐桓公、晋文公的“公”是级别,属于周王手底下级别最高的打手,特别能打那种,特别有能力、有威望的那种,有威望到啥程度呢,基本上把老大架空了。老大还不得不服,派出自己的秘书替自己的两个“双花红棍”背书,两个小弟收拾不服是老大特别批准的,涅米必须付,不服不行。
至于楚庄王,那是个二杆子,连老大都敢打,而且一直不服老大,觉得自己可以替老大当老大,所以干脆就自称老大,还派人问老大做饭的锅好不好使(呵呵,派手下问“鼎之轻重”),而且这个二杆子后来居然成功了,哦米豆腐,善哉善哉!
公侯伯子男五级,西周分封制封国国君,正式受封。齐国姜姓,太公望(小说里的姜子牙)后裔。晋国姬姓(周成王桐叶封弟:周武王的儿子成王,封自己的弟弟到山西做晋国国君)。上古三代(夏商周)天下共主只能是天子,称号为王(这是最高称号,夏不称“王”而称为“后”)。“皇”、“帝”在上古是对神袛的称谓,“皇”是祖先里的英雄,“帝”是旻天上帝。
天子才能称“王”,天子之下为诸侯,诸侯最高可称“公”,其次称“侯”,再次为“伯”,“子男”最次。
楚国先祖为祝融,受商国排斥,南下江汉一带,至武王伐纣时,楚部落首领鬻熊为伐纣联军的“火师”,殚精竭虑死在任职上,周代商后将楚与鲜卑同视为蛮夷,数代后方封为“子”爵,但却屡屡作为蛮夷讨伐。楚人反商、厌周,自立为“王”,自西周起便屡屡反抗周天子的征讨。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与申侯破镐京(今西安),后虽收复但以残破,才有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洛阳),春秋时代开始。春秋第一霸不是齐国,不是晋国,不是楚国,是郑庄公,一箭中平王肩,天子威权不再,诸侯纷纷争霸。争霸就是拼国力、争威望、做霸主,将天子架空,代行天子的部分威权。
郑国衰落后是魏国,魏国衰落后才是齐国,齐国衰落后是晋国,晋楚争霸一个世纪,互有胜负(楚庄王就是楚国强盛一个代表,一鸣惊人、问鼎中原说的都是楚庄王)。
晋为抑制楚,扶持楚国东面的吴国;楚为反制晋,扶持吴国南面的越国。(吴越都是后进国家,各方面都落后于中原国家和楚国)
结果,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和孙武(《孙子兵法》的作者)的辅佐下,差点灭了楚国,虽然楚国后来复国,却不复原来的强大;越国在晋国的支持下,专拖吴国后腿,气得阖闾亲征,勾践用五百死士在吴王阖闾前假装自杀,弄楞了阖闾又暴起反感阴死了阖闾,阖闾儿子就是吴王夫差——西施的老公,两个人撕逼二十年,勾践又干死了夫差、弄死了文种、吓走了范蠡,当然也把越国做成了原始部落。
这就是春秋五霸——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楚庄王熊侣、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撕逼大战的故事。

不是
秦王嬴政称皇帝以前,春秋战国时期最高的称谓就是王了,向下分为公,侯,伯,子,男等几个爵位,楚国当初只是子爵,后来慢慢的发展强大,直接称王,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齐桓公时,曾率几国联军试探攻楚,楚国派屈完去探问,齐桓公和他同乘战车检阅部队,说这样的军队谁能抵抗。屈完说楚国以方城作城墙,汉水作壕沟,就是再多军队也未必能打进来,那时楚国已经私自称王有几代了。

公如晋……晋人使阳处父盟公以耻之。翻译
公(某国的王)到了晋国,晋国人让‘阳处父(比较低级的人,与‘公’不同级)’与公结盟,以此来羞辱‘公’。

春秋战国时诸侯国按公侯伯子男称谓。晋国国君称公,如晋文公。但为什么...
从分封制上来讲,晋国的国君应该被称呼为晋侯。因为晋国在被分封的时候是被周天子分为侯爵的。之所有有时候会被称为晋公,是因为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成为春秋强国,称晋国国君为“公”,是对其的一种尊称,再后来就一直延续下来了。晋国(前1033年—前349年),周朝的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

春秋秦、齐、晋、鲁、宋为何国君死后都称“公”?
齐桓公,晋文公这类是尊称的。春秋时期一般是国家名称+谥号+公。春秋时期已经快礼崩乐坏了,周王势衰,诸侯也就不顾那么多了现在行政干部退休前,往往行政待遇提半格,以示优待。不排除春秋时,侯爵死后,天子为了表示对生前功绩的嘉奖,谥号往上提半格。楚国还称王呢。乱世乱为王罢了

...中前文称晋文公为晋侯,而后文又称“公”,晋文公为什么有两个爵位称...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被称作“晋侯”和“公”的现象,反映了周代爵位制度的独特之处,也体现了谥号制度在君主生前与死后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周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为什么称晋文公为晋侯而不是晋伯
回答: 晋国国君爵位为“侯”,“公”是死后追赠的.在周代一般有爵位的死后,谥号都会往前升一级.西周

晋国灭亡后,晋静公下场如何?
晋静公是晋国最后一位君王,虽然晋国是亡在他的手上,但晋静公继位之时晋国多半领土早已被赵、韩、魏瓜分,晋国的灭亡只剩下时间问题。公元前349年,赵、韩、魏彻底占领了晋国宗室的土地,三年后晋静公被贬为庶人,就此晋国彻底宣告灭亡。而三家分晋也被认为是春秋迈入战国时代的分水岭。当然晋国...

晋怀公和晋文公是什么关系
1. 晋怀公和晋文公是晋国的两位君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叔侄关系。晋文公,名重耳,是晋怀公的父亲。2. 晋文公曾流亡在外多年,最终在62岁时返回晋国继位,他的统治结束了晋国内乱,并使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3. 晋怀公是晋文公的儿子,他在晋文公去世后继位。但由于晋怀公的统治能力不足,...

晋文公是晋文帝吗?
不是,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国君重耳,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帝是西晋的司马昭,.司马昭与其父司马懿、兄司马师,皆三国曹魏权臣,先后为大将军,司 马昭更是先称晋公,复进爵晋王,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八月薨,谥文王。十二月,子司马炎篡魏称帝,建立西晋王朝,追谥祖司马懿 为宣帝、伯父司马师...

...可是其他诸侯都是以爵位称呼.如齐侯,郑伯,秦伯,晋侯
只有以周朝的名义而记录的史书上才会称呼正式的爵位,如齐侯、秦伯、晋侯 例如:孔子所著《春秋》中有记载“郑伯克段于焉”,这里的郑伯是郑庄公,其爵位是伯爵,所以孔子称为“郑伯”,但其自称“郑庄公”(其实是后人给的谥号)(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与周室同宗,“周礼尽在鲁”,所以孔子会以...

晋襄公简介
晋襄公,姬姓,名欢,谥号为“襄”,在历史上以“晋侯欢”或简称“晋欢”知名。他出生于春秋中前期,是晋国的国君,统治时期从公元前627年至前621年。作为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继承了他父亲的政治遗产,是春秋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晋襄公的领导下,晋国的霸权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他延续了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