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街网

为什么说“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历史上有什么样的例子?

www.tangstreet.cn    2025.05.20
关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

1、秦末时期,原来的楚国贵族项羽趁乱起兵,依靠自己的军事天才和贵族的优势成为各个反秦独立势力中最强大的一个。而且项羽力大无穷,身材高大,在注重外表的古代更容易取得威信。
另外一个势力是刘邦,此人从小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打仗败多胜少,而且用语粗俗,根本没有王者风范。但是项羽在初期取得成功以后,随便屠杀诸侯,杀死各路义军的总统帅楚怀王。对民众苛刻,连投降的四十万秦朝士兵都杀得一个不剩。
对谋士的建议充耳不闻,刚愎自用。 反而刘邦从小和平民生活,爱惜民力,对人宽厚,而且自己知道自己没有太大本事所以十分尊重人才,对投降士兵愿意留下的收编,不愿意的就让他们回乡下,十分受人爱戴。
最终项羽因为残暴不仁而众叛亲离,而刘邦则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和拥护,在长达五年的战争中,虽然刘邦多次失败,但是仍然不断收到群众的支持所以能够不断的反扑。
然而项羽在被刘邦打败以后,就众叛亲离,所有的军队在一夜之间都离他而去,最后被刘邦彻底打败,被迫自杀。而刘邦因为得到全国人民爱戴而最终登基称帝,开创了统治中国长达412年的汉朝。
2、三国时期隶属于蜀汉政权的南中地区,包括今天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带,古称“夷越之地”。由于东汉统治者的“赋敛烦扰”,激起了南中各族人民的反抗,残酷的镇压使得人民掀起更大规模的反抗。
而一部分少数民族奴隶主和汉族豪强地主,时刻都在寻机激化矛盾,以便达到他们割据白雄的目的。由于上层分子雍闽、孟获等的造谣和煽动宣传,不少人受骗加入叛军,叛乱几乎遍及整个南中地区。
公元225年3月。经过近两年的“闭关息民”,在把内政外交各方面安排好后,诸葛亮感到出兵平定南中叛乱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亲自统领大军南下平叛。诸葛亮采用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来平定南中之乱。
诸葛亮采取反间计杀了叛乱首领雍闽、朱褒,全歼高定部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开始征讨孟获。孟获收雍闽等人的余部,继续与蜀军对峙。作为少数民族的首领孟获在南中为“夷汉所服”,是当地一位很有影响和威望的人物。
诸葛亮决定收服孟获,然后使他从心里臣服蜀汉政权,在西南少数民族中造成影响,以便长期稳定南中局势。孟获在蜀汉大军到来时,聚集三洞元帅讨论,后派三位洞帅各领兵5万,分左、中、右三路来迎战。
诸葛亮用激将法,使赵云、魏延两位老将军杀奔敌军营寨,大败蛮兵,斩了敌军中路元帅,左方两路敌军元帅从山路逃跑时被埋伏的蜀军擒获。诸葛亮命人解去两位洞主元帅的绳索,赐给酒食衣服,让两人各自归去。
孟获闻知兵败,大怒,遂率兵进发。诸葛亮使王平诈败,引诱孟获军进入埋伏圈。孟获见蜀军旌旗四起,队伍杂乱,即生轻敌之意,驱兵追击王平。正追杀时,蜀将张嶷、张翼两路兵马突然杀出,截断后路。
王平领兵杀回,赵云、魏延从两侧夹击,孟获抵挡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诸葛亮让人解去被俘蛮兵的捆绑,安抚说:“你们都是好百姓,不幸被孟获蛊惑。今受惊吓了。我想你们的家人一定倚门而望,我今天全放你们回去,以安各自家人之心。”
蛮兵深感其恩,哭着拜谢归家。诸葛亮对孟获不杀不辱,反而加以款待,让他观看蜀军的营垒和阵容。孟获并未服气,声称自己是因为未知虚实而中了埋伏,并说再战必胜。诸葛亮便笑着放他回去,让他整顿军马再来交锋。结果孟获又一次兵败被捉。
可是他还是不服气,于是诸葛亮又把他放回去。就这样,一捉—放,前后共七次。孟获第七次被捉住的时候,诸葛亮微笑着说要放他回去,这时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地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返矣。”
3、春秋时期第一位称霸的诸侯是齐桓公,而托起这一代霸业的高人则是名相管仲。知人之外尚须善用之,否则必不成大业。齐桓公能委管仲以立国之大任,可以说是一个知人善任的君主。在齐桓公拜管仲为相时,他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也是他本身才能禀赋所决定的。
齐桓公之贤,在于能将治国大任交付给管仲。而从管仲的立场看来,齐桓公的确需要他煞费苦心,才能由一个平庸之君,摇身一变,成为天下之霸主。他曾经用尽方法来开导桓公,使他具备霸者的风范与能力。
这种君主教育,往往是良相所不可缺少的能力。管仲在刚开始的时候,虽然被任用为相,却始终不得人心。为了使国政上轨道,得到全国上下的支持,就想方设法博得齐桓公的青睐和众人的信赖。管仲任职不久,有一天,桓公与他交谈,桓公问他:“现如今,国政怎么样?”
管仲答道:“小臣出身贫寒,没有办法让名门豪族听顺于我。”桓公听罢,即刻封他为“上卿”。过了一段时期,国政依然如此,桓公便再度召来管仲,问道:“我已经封你为上卿,但是国家仍无发展,理由何在?”管仲答道:“微臣贫无立锥之地,如何驱使富豪之家?”
于是,桓公把一年的国税收入赐给了他。又过了一段时期,国政仍然未见起色,桓公心急如焚,又问管仲:“我已经屡次依你所愿,国政却依然如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管仲答道:“君主您还不完全信任我,我不可能控制您身边的人。”
桓公听了,就在他的名号上加了一个“父”字,要求国人皆称仲父,不得称其名夷吾。有事,先告知仲父,再秉明君主。管仲得到身份、财产、称号之后,便无后顾之忧,立即大力推展国政,使齐国国力大增。同时,也巧妙地利用各种机会,对桓公施以机会教育。
一次,桓公去打猎,在追逐一只鹿,不知不觉深入一片荒山之中。眼前突然出现一个溪谷,溪谷前站着一位老者,桓公便上前问道:“请问此溪谷为何名?”“愚者之谷。”老者恭敬地回答。桓公觉得这个名字奇怪,便问其原因:“前辈看起来聪明得很,怎么会是愚者呢?”
“我曾经养了一头母牛,它生下小牛之后,我就卖了这匹小牛,买一匹马回来。这时,遇到一个恶徒,他认为母牛绝不可能生出小马,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将我的小马夺走了。邻居知道了这件事,就称我为愚者,我经常来这山谷,所以称它为愚者之谷。”
桓公感到很吃惊,心中暗自想道:“自己买来一匹马,居然任人夺走,真是愚者。”于是第二天便将此事告诉给管仲。谁知管仲听了,立刻整其衣冠,正襟而拜,随后说:“此乃臣之错。尧为天子时,有名相咎繇辅佐,如果是那个时候,绝对不会有人抢那位老者的小马。
即使真有这种不肖之徒,只要政治能上轨道,这种现象是不会出现的。那位老者深知我国政治腐败,无清廉之官,无奈才会忍受邻人的嘲笑。我们必须立刻改革朝政,否则是不能使百姓信服的。”通过这件事,管仲趁机给桓公上了一课,使桓公能耳濡目染,明白为君应有的作为。
又过了一段时间,桓公对管仲抱怨说:“本国地域不广,资源贫乏,众多朝臣奢靡无度,寡人很想根除臣下浮华之风,不知你意下如何?”管仲答道:“难得君主能想到。依臣所闻,下臣的衣食车行,都是以君王为模仿对象。
如今大王吃的是上等美味,穿的是绫罗绸缎,难免臣下会如此。大王若想根除臣下的奢侈之风,必须以身作则才行。”后来,桓公就改穿朴素的朝服上朝听政,这样不到一年,齐国的风气一新,奢靡之风从此销声匿迹。
有一天,齐桓公召管仲前来,问道:“那些亡国之君,到底犯了些什么错误,以至于连国家都亡了呢?”管仲答道:“那些亡国之君,只是一味地充实自己的库藏,搜刮百姓的财产,而且四处征讨,企图夺他人的领土,根本不知怎样取得其他诸侯的支持;只会不断加重赋税,完全不知道如何赢得民心。
他们老是事后急于求得他人的支持而未果,又不肯承认错误,只会一味责怪他人。这就是他们的三种过错。如果犯了其中之一,便会丧失领土,犯了全部的话,就免不了灭亡的命运。
其实说起来,他们也不想使国家亡在自己手上,只是由于不懂得为君之道,不知不觉地陷入了泥淖之中,而难以自拔的。”
管仲经常找机会对君主施以教育,而齐桓公也能虚心接受,努力实践。桓公一直都很信任管仲。桓公能够如此虚心学习,实在需要有相当的克己功夫。也就是因为桓公能有如此的心胸,才能最后登上霸主的地位。

4、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当时正值初冬时分,黄河水还未结冰,而只有河水冻成了坚冰大军才能顺利通过。怎么办呢?闯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须头发在一夜之间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两人来报:“黄河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的了。”闯王大喜,急忙传令三军赶快渡河。到了河边一看,河水还“哗哗”地流得正欢呢,根本就没结冰。可是上面却起了一座宽大的浮桥,船连船,板连板,四平八稳,正适合大军渡河。
闯王纳闷极了,正要下马察看,忽然从河里爬上来两个人,向闯王一抱拳,朗声道:’大王,我们是黄河的船夫。听说您要渡河,为民谋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这坐浮桥,就请大军上路吧。”
闯王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一定不辜负百姓们的厚爱,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说罢,驱马上桥,领兵东去了。
5、汤又名成汤,甲骨文中称为太乙,是黄河下游的一个部落商的首领。夏王朝历经四百多年,到公元前16世纪,夏桀即位,但夏桀非常残暴,大肆压迫百姓,还大兴土木,用于建造宫殿,生活荒淫奢侈无度。
成汤决心灭夏,先后灭掉附近几个部落,暗地里不断扩展势力。汤的势力发展起来了,但却没有引起夏桀的注意。成汤妻子的陪嫁奴隶中,有一个名叫伊尹,汤发现伊尹与其他奴隶不一样,汤与其交谈后才知,伊尹是有装扮陪嫁奴隶来找汤的。
伊尹向汤谈了许多治国的道理,于是,汤把伊尹提为助手。成汤根据伊尹的建议,他突然停止了对夏桀的朝贡,以试探夏桀的反应。果不其然,夏桀大怒命令九夷发兵攻打商汤。伊尹一看,夷族还服从夏桀的指挥,赶紧让商汤向夏桀请罪,并恢复了朝贡。
一年之后,夷族中大部分部落忍受不了夏桀的压榨,纷纷叛离夏朝,伊尹一看,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大举进攻夏朝。公元前1600年,商汤作了誓师动员,他历数夏桀的种种罪状,说明自己是替天行道,号召各部勇敢作战,以消灭夏桀的黑暗统治。
他说:“我不是敢进行叛乱,实在是夏桀作恶多端,上天的旨意是要我消灭他,我不敢不听从天命啊。”兵临城下,夏桀再也顾不上寻欢作乐,他连忙召集军队,设下一道道的防线,试图阻止商汤的进攻。
但是,由于夏桀长期以来的荒淫无度,压榨百姓,使得他不得人心,军队军心涣散,根本无法作出有效的抵抗。夏桀只得带着军队退回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大战一场,夏桀的军队被打败。鸣条之战后,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县西南),被汤截住,最后流放在南巢,一直至死。

出自《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意思是:要想取得最高统治权、获得整个天下是有办法的,那就是获得民众就可以得到天下了。要想获得民众有办法,那就是获得民心就可以得到民众;要想获得民心有办法,民众所需要的,就给予他们,反对的不要给予。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主张君王执政应以民为本,民心所向即为天下趋势。这在先秦时代可以说是十分先进的思想。
“得民心者得天下”据三国时的司马懿所说,其临死前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诸侯;得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
唐代魏徵也提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要知道什么叫“水能载舟,亦能溢舟”,(就是说水能将小船浮起来,也能让小船沉入海底)所以,这个“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就相当于是水,而你要想的天下,就要让你的“船”浮起来,也就要靠水,也就是民心。当你获得了人民的心,那就等于你得到天下了。民心等于天下!

历史例子:

秦末时期,原来的楚国贵族项羽趁乱起兵,依靠自己的军事天才和贵族的优势成为各个反秦独立势力中最强大的一个。而且项羽力大无穷,身材高大,在注重外表的古代更容易取得威信。另外一个势力是刘邦,此人从小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打仗败多胜少,而且用语粗俗,根本没有王者风范。但是项羽在初期取得成功以后,随便屠杀诸侯,杀死各路义军的总统帅楚怀王。对民众苛刻,连投降的四十万秦朝士兵都杀得一个不剩。对谋士的建议充耳不闻,刚愎自用。 反而刘邦从小和平民生活,爱惜民力,对人宽厚,而且自己知道自己没有太大本事所以十分尊重人才,对投降士兵愿意留下的收编,不愿意的就让他们回乡下,十分受人爱戴。最终项羽因为残暴不仁而众叛亲离,而刘邦则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和拥护,在长达五年的战争中,虽然刘邦多次失败,但是仍然不断收到群众的支持所以能够不断的反扑。然而项羽在被刘邦打败以后,就众叛亲离,所有的军队在一夜之间都离他而去,最后被刘邦彻底打败,被迫自杀。而刘邦因为得到全国人民爱戴而最终登基称帝,开创了统治中国长达412年的汉朝。

《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夏朝是奴隶制王朝,主要的社会矛盾体现在奴隶与奴隶主之间,而夏朝的奴隶主要来源于战场所获的俘虏。在某些部落被夏朝讨伐后,其组织形式依然会被保留,但是,其成员整体会沦落为奴隶。比如:夏启在讨伐扈氏一族后,将其族人罚作“牧竖”,说到底就是:放牧的奴隶。

夏朝贵族拥有大量的田地和奴隶,据史料记载,自少康逃奔虞氏之后,除娶了虞氏的两个女儿之外,也收获了“田地一成,奴隶一旅”。少康是寄居之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在少康成为帝王之后,其拥有的土地和奴隶更是数不胜数。

夏朝发动战争,一方面是为财为奴隶,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掠夺美女,以满足帝王骄奢淫逸的生活,这其中,最著名的“红颜祸水”就是妹喜。当时,夏王桀在讨伐施氏一族时,族长听闻夏王好美色。之后,就安排妹喜以“美人计”换取了“免死金牌”。

在妹喜进宫之后,二人的荒唐行为,着实让人叹息。总之,夏朝的灭亡与妹喜脱不了干系。

平民是夏朝的社会基础,他们的地位要比奴隶高,但是,也会受到贵族们的压迫和欺凌。而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矛盾。平民的基数很大,民众的意愿很可能会左右王朝的安危。所以,王朝与民众的关系,不能只有“硬手段”,有时也需要“得民心”。

后羿之所以可以篡夺夏朝的王权,不仅仅是因为太康沉迷打猎,荒废朝政,还因为,他失去了平民的支持。然而,没想到的是,后羿并没有吸取太康的教训,他同样“不修民事”,不维护与平民之间的关系。最终,后羿重蹈太康的覆辙,终日游乐,后被寒浞所杀。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少康杀掉寒浞夺得夏朝皇位之后,因为,他尊重民意,愿意与百姓交流。最终,夏朝经济繁荣,国泰民安,少康也成为了夏朝著名的国君。因平民爱戴少康,在他死后,得以享受高规格的祭奠仪式。

夏朝末年,统治阶级“无能”,没有处理好与平民、奴隶之间的关系,这也导致众人深感压力之大。最终,双方矛盾日益加深,社会矛盾空前紧张。尤其是夏桀的惨无人道,不仅经常搜刮民脂民膏,还没有能力“攘外安内”,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民怨四起。

反观夏桀,不仅不痛定思痛,还大兴土木,都是为了讨好妹喜。二人营造奢华宫殿享乐,每日余音缭绕,花重金收伎乐之人歌舞弹唱。更甚者,妹喜喜欢听名贵绸缎撕开的“斯拉斯拉”的声音,夏桀便命人安排只为取乐妹喜。不仅如此,夏桀还与妹喜造酒池行舟,做尽荒淫之事。

文人用笔墨鞭打夏桀的行径,据说,他常年奉女乐三万人,背信礼义廉耻,喜欢淫乐妇人。且“积攒”了大量美妇人于后宫,甚至,还收侏儒取乐。夏桀倒行逆施,惹怒民众,连诸侯国也不愿臣服于这样的君王,以至于,他们纷纷伺机谋反。

然而,夏桀非但不知错,还更加肆意妄为,做出了一些难以想象的荒唐行径,可谓是冥顽不灵。据《史记·殷本纪》集解引《尚书大传》记载:“桀云‘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可见,百姓对夏桀的恨是牙根儿痒痒,恨不得与之同归于尽。

对此,朝内的有识之士冒死进言,却却被夏桀杀害。关龙逢大人劝谏夏桀:“作为君王应该做好榜样,爱民节约金钱,向您这样残杀无数,一定会遭到报应的... ...”夏桀气急败坏,命人囚禁了关大人,最终,把他折磨致死。

商是夏朝东边的一个属国,在商汤的治理下,日渐繁荣,国力强盛。尤其是畜牧业,非常发达,而且,他们善于驯养牛马,作为主要的运输工具。在商汤的带领下,商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有了质的飞跃。一时间,经济实力超过夏朝。

除此之外,商汤知人善用,提拔明相伊尹为宰相,虽然,他出身低微,但是,才华横溢。商汤非常看重伊尹,而伊尹也为商汤的天下尽心尽力,不仅为其出谋划策,还出兵征讨周围部落,一时之间“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的美名,就此传来了。

商汤看不惯夏桀的所作所为,于是,集结邻国和各部落预谋取而代之。夏桀深知自己气数已近,就连他的臣子,都纷纷投靠商汤为求自保,夏朝可谓是险象环生。甚至,“九夷之师”早就看不惯夏桀平日所为,面对商汤的大举进兵,干脆不再为夏桀而战。

商汤趁势追击,败走鸣条,夏朝灭亡。之后,商汤立即召开“景豪之命”,得到了三千诸侯的拥护,顺理成章地成为天下霸主。

自此,商汤在夏朝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一个更强大的统治王朝。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就此建立。另外,商汤还建立商都斟鄩,为巩固政权、兵权,商汤集合重臣在斟鄩并对他们严加看守,其目的,也是谨防夏朝后裔作乱。

一朝一代,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在不断地更替,不断地变化,但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不管到什么时候,拥有民心的君王,他的王朝肯定会长久很多。

有道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主张君王执政应以民为本,民心所向即为天下趋势,这在先秦时代,可以说是十分先进的思想了。



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是表示需要尊重民众的意见,才可以使国家继续扩大,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商汤就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秦始皇就是最好的反面例子他因为自己的暴政失去了民心,所以陈胜吴广才会绝地反击灭掉秦朝。李世民待民如子关心百姓的生产生活最后赢得了唐朝的百年昌盛。

比如明朝的朱元璋,他出身贫寒,深知百姓疾苦,在位期间多次打击贪官腐败,重视农业,深得百姓的拥戴。

什么的说?
“什么的说”是错误的,因为“说”是动词,在动词前边要用“地”、名词前边用“的”,形容词后边如果接补语,就要用“得”。1、开心地说 2、难过地说 3、敷衍地说 4、夸张地说 5、虚伪地说 6、兴奋地说 7、大声地说 8、轻声地说 9、飞快地说 10、喜悦地说 11、深情地说 12、语重心长...

何以言,何能言,何谁言是什么意思
- 何能言:何能指的是“怎么能够”,言指的是“说话”,合起来解释为“怎么能够说”。可以理解为“怎么能说”或“为何而说”。- 何谁言:何谁指的是“哪个人”,言指的是“说话”,合起来解释为“是哪个人说”。可以理解为“谁说的”或“是谁在说”。这些短语经常被用来引导讨论、质疑或探讨某...

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的心就像明月一样皎洁,像潭水一样清澈,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比拟的,这叫我如何去说。出处:林清玄的《我心似明月》林清玄以佛家的眼光审视世俗社会,思考现实人生,因而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佛学智慧。佛学智慧不完全等同于佛教哲学,是林清玄对佛教哲学的通俗化阐释,是自己对佛教哲学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怎么在酒桌上说话才得体
一种是先敬直管领导,再敬非直管领导。也没有什么大问题,毕竟直管领导直接管理我嘛,其他部门的领导毕竟不熟悉,以后打交道也不多,点到为止就可以了,直接管理你的领导,你要长期跟他相处的。其实,最聪明的做法是:端起酒杯,对自己直管领导说,我先敬一下非直管领导。很轻松很随意地给自己直管领...

古代人接旨的过程,要详细,接旨都说什么
接旨的过程有:1、太监拿着圣旨,到某人家中宣旨。进门口先说一声:圣旨到,谁谁接旨 。然后,接旨人慌忙率领家人跪下。2、太监继续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如何如何。最后,以 "钦此 "两字结尾。3、接旨人要在最后高呼一声: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什么叫做"如是说"?
"如是说"指的是这样说。一、如是 释义:如此,这样。引证:老舍 《四世同堂》二九:“学生如是,市民们就必更容易撕去脸皮,苟安一时。”二、说 释义:用话来表达意思。引证:丁玲《梦珂》三:“于是这羞惭竟把她弄得麻木了起来,她不知应如何说话和动作了。”...

女士的英文怎么写?
女士的英文:woman。读法英 [ˈwʊmən] 美 [ˈwʊmən]n. 妇女;女性;成年女子 [ 复数 women 第三人称单数 womans 现在分词 womaning 过去式 womaned 过去分词 womaned ]短语 Pretty Woman 漂亮女人 ; 风月俏佳人 ; 麻雀变凤凰 ; 美丽佳人 SCENT OF A ...

如何学会说话为人处事办事
1.与其直来直去,不如看时机使用下迂回之法,很有成效。直来直去有时候是很坦诚,但取的效果不是很好,有时候还适得其反,什么的人就说什么样的话,使用迂回手段,不过是绕了个弯,让别人听起来明白而又不伤感情,他愉快,你也愉快。其实心的心里就是怪,直接说出来听着就像带刺,所以还不如用...

有空用英文怎么写
有时间,有空的用英语怎么说(2种)有时间,有空的用英语表示为:1、be free ,英式发音为[bi: fri:] 美式发音为 [bi fri]2、have time,英式发音为 [həv][taɪm] 美式发音为 [həv][taɪm]。用英语说有空的 短语:have free time 有空的 单词:available 有空...

口语中“具体来说”怎么翻译
具体来说 :more specifically 这是比较口语的说法,我在美国天天和别人聊天时都会用到。我的专业是A, 具体来说,我的专业更偏重于B方向 :My major is A, but more specifically, it leans towards B.我喜欢甜的东西,具体来说,我比较喜欢冰淇淋 :I like sweet things. More specifically,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