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采桑子重阳》的田字格格式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著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货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而比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具体回答如图:
《采桑子·重阳》是现代革命家毛泽东于1929年创作的一首词。
全文: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翻译: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和天空泛着白霜。
扩展资料: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更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
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
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
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采桑子重阳》的田字格格式见图,给你写出来了:
刘希夷《采桑》原文及翻译赏析
采桑原文: 杨柳送行人,青青西入秦。谁家采桑女,楼上不胜春。盈盈灞水曲,步步春芳绿。红脸耀明珠,绛唇含白玉。回首渭桥东,遥怜春色同。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携笼长叹息,逶迟恋春色。看花若有情,倚树疑无力。薄暮思悠悠,使君南陌头。相逢不相识,归去梦青楼。 诗词作品: 采桑 诗...
“鸟鸣桑叶间”的出处是哪里
“鸟鸣桑叶间”出自唐代王建的《采桑》。“鸟鸣桑叶间”全诗《采桑》唐代 王建鸟鸣桑叶间,绿条复柔柔。攀看去手近,放下长长钩。黄花盖野田,白马少年游。所念岂回顾,良人在高楼。作者简介(王建)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
请问:南朝宋鲍照《采桑》诗中的“是节最暄妍,佳服又新烁。”这句话的...
补注根据《宋书?乐志》认为《采桑》是拟《陌上桑》。“季春梅始落”,采桑曲,以梅落开篇。“女工事蚕作”,与上一句之间的逻辑联系在于梅落的终结恰好是蚕作的开端,诗人敏感的心灵将自然物与人工物首尾相联,此进彼出,清晰而迷惑。“女工”的形象提示了采桑的主题(也就是陌上桑的主题),然而...
“向晚蚕恐卧”的出处是哪里
“向晚蚕恐卧”出自宋代文同的《采桑》。“向晚蚕恐卧”全诗 《采桑》宋代 文同 溪桥接桑畦,钩笼晓群过。今朝去何早,向晚蚕恐卧。家家五十日,谁敢一日情。未言给私用,且以应官课。《采桑》文同 翻译、赏析和诗意 《采桑》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文同。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
“蚕老风暄日欲晡”的出处是哪里
“蚕老风暄日欲晡”出自宋代李石的《采桑》。“蚕老风暄日欲晡”全诗 《采桑》宋代 李石 笼钩在手茜裙襦,蚕老风暄日欲晡。我是采桑菩萨女,不烦下担捋髭须。作者简介(李石)李石。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
“我是采桑菩萨女”的出处是哪里
出自宋代李石的《采桑》。“我是采桑菩萨女”全诗 《采桑》宋代 李石 笼钩在手茜裙襦,蚕老风暄日欲晡。我是采桑菩萨女,不烦下担捋髭须。作者简介(李石)李石。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谁家采桑女”的出处是哪里
“谁家采桑女”出自唐代刘希夷的《采桑》。“谁家采桑女”全诗《采桑》唐代 刘希夷杨柳送行人,青青西入秦。谁家采桑女,楼上不胜春。盈盈灞水曲,步步春芳绿。红脸耀明珠,绛唇含白玉。回首渭桥东,遥怜春色同。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携笼长叹息,逶迟恋春色。看花若有情,倚树疑无力。薄...
采桑的解释
采桑的解释(1).乐府相和曲名。此曲始 出于 《陌上桑》, 南朝 宋 鲍照 、 梁 简文帝 、 陈后主 等均有此曲,名《采桑》。后人多所仿效。 (2).乐府清商曲名。属西曲,又称《采桑度》。亦为舞曲名。参阅《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五·<采桑度>序》。 (3).乐府近代曲名。《乐府诗集·近代...
“采桑知蚕饥”的出处是哪里
“采桑知蚕饥”出自唐代王周的《采桑女二首》。“采桑知蚕饥”全诗 《采桑女二首》唐代 王周 渡水采桑归,蚕老催上机。扎扎得盈尺,轻素何人衣。采桑知蚕饥,投梭惜夜迟。谁夸罗绮丛,新画学月眉。作者简介(王周)王周,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进士(《乾道四明...
采桑的意思是什么
采桑一词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采摘桑叶。《日出东南隅行》中有“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记载,表明采桑是古代女子擅长的技艺之一。另外,采桑也可以指代一种古乐曲名,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乐通二》中提到,《采桑》是晋代清商西曲,属于羽调。唐代时,采桑曲又发展成了大曲。最后,采桑亦指古...